教研实践
首页» 基教前沿» 教研实践
撷英•成果|“双减”背景下北斗导航课后服务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案
发布时间:2025-04-17   浏览量:

撷英计划固定海报202410.jpg

2022—2024年度第一期“撷英计划”17个项目已顺利结项。项目聚焦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评价、学校治理现代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基础教育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成果在遴选出的北师大基础教育学校开展了较为扎实的试点,为下一步成果转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本学期,基教部公众号“京师基教筑梦人”及官网“基教前沿”板块将开展专题报道,为一线教师和管理干部开展工作提供可借鉴、可使用的优质成果,助力基础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



本期项目速览

>>>“双减”背景下基于地球空间信息科技的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项目简介: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索重点之一。新课标强调,要注重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加强航天科技等前沿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但在当今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中,与导航、遥感技术深度融合的空天科技类课后服务课程仍比较缺乏。本项目针对小学中高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根据STEM教育的要求和项目式学习的思路,开发一套系统、连贯的北斗导航技术科普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沉浸式学习和掌握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项目成果:

+++北斗导航社团实践课程(24课时)

+++可操作、可落地的北斗教学工具

+++试点校学生作品在“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等各类奖项14项

+项目试点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朝阳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未来科学城学校

+成果适用性:适用于5-8年级学龄段,依托本校地理、科技社团开展相关课后服务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项目式学习。

+项目负责人:

1 项目负责人_网站版.png

张宝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极地遥感技术研发与应用,负责研发了极鹰系列极地遥感无人机,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我国首颗极地遥感卫星—京师一号(BNU-1),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课题),连续参加我国第32、33次南极科学考察,多次赴北极格陵兰开展野外科学考察与科技合作交流,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

+项目联系:高老师 010-58806554 丁老师 010-58807209


项目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 导航技术是空间地球信息科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关键技术。本项目围绕北斗导航技术,按照STEM教育理念,结合5-8年级学龄段的科学素养水平和学科知识体系,设计开发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空间信息地球科学类课后服务课程。

课程教具研发 开发包含单片机、定位芯片、物联网传感器等元器件组成的北斗定位教学工具箱,支持北斗定位、授时、卫星观测、温压湿环境监测、计时七大功能。这套工具箱可以辅助课程教学,支撑探索北斗应用场景,以及开展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北斗小课题研究、小发明创造。

师资培训与教学支持 项目组不定期开展课程研讨会,探索课程实施与师资培训的有机结合路径。经过培训后,学校可具备独立开展课程试点的能力。在实际课程开展过程中,项目组为学校提供持续的远程支持。


项目试点情况

项目组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朝阳学校初中7、8年级段和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未来科学城学校小学5、6年级段分别开展课程试点。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以“绘制校园地图”为具体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北斗导航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原理,并解决校园实际问题。

优秀学生作品参加了第十四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7项和多项其他奖项。试点课程也收获了参与学生的一致喜爱。

2 试点情况_网站版.png

课程试点

3 北斗杯大赛获奖.png

推荐学生参加“北斗杯”大赛



成果案例分享:“北斗领航梦想”综合实践课程

案例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朝阳学校

授课范围:初一学生

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课程分为“走近北斗卫星”“北斗创造美好校园”“北斗在身边”“创意北斗+”4大模块,共5大类学习任务,分12课时教学。创意作品代表学校参加“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

>>>秋季学期偏向科普路线以基础知识学习和北斗终端设备应用为主,专注前3个模块,意在培养学生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兴趣,积累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春季学期偏向差异化辅导和培优路线,专注“创意北斗+”模块的开展,为学生参加“北斗杯”比赛做准备。

4 “北斗领航梦想”综合实践课程框架.png

“北斗领航梦想”综合实践课程框架



成果案例分享:北斗社团

案例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未来科学城学校

授课范围:小学5、6年级学生

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基于项目式学习方法,结合地球空间信息科技的领域特点,依据新课标学科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13.工程设计与物化”及跨学科概念“系统与模型”进行设计。

5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球空间信息科技课程设计流程.png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球空间信息科技课程设计流程


>>>“绘制校园地图”项目设计:旨在通过贴近生活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功能。在项目中,学生借助先进的导航技术,绘制一份精确、实用的校园地图,以解决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位置和路线问题。

>>>教学实践:为落实“双减”政策,并结合课程内容特点,课程以社团形式开展。利用课后服务时段,依托科技社团,每周进行1课时的学习,共计8课时。


应用展望

跨学科主题教学 项目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涉及地球科学、物质科学、工程设计、数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习领域,是跨学科主题教学和课后服务内容设计的有益参考。

课程设计及教学指导 针对项目组开发的北斗导航课程方案(如校园地图测绘、自动驾驶、物联网、智慧园区等)和教具,任课教师可根据自身的专业技术背景,按照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流程框架,设计具体的任务供学生完成。项目组将关注教师培训和持续指导需求。

课程体系建设及推广 项目组将加强对相关案例的收集与开发,汇编成课程资源包,形成内容丰富、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课程体系,以便于课程的推广。同时,继续打磨教学模式,使之能够随着地球空天信息科技的发展,灵活迭代教学内容。继续结合“双减”背景深入研究,尝试由小学高年段拓展至小学中低年段,使这一教学模式惠及更多学生。



>>> 更多优质成果加载中 >>>

课程案例、课程方案、教材、教案、教学工具、管理工具、教师培训资源、前沿理论



点击查看更多“撷英计划”基础教育改革试验项目成果

撷英•成果|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