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教前沿
首页» 基教前沿
走进名家 叩响经典: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名家进附校”系列活动(六)
发布时间:2022-08-31   浏览量:

走进名家,叩响经典,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名家进附校”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好评。在北师大文学院名师们的引领下,同学们真实地感受到文学之美,领悟到名著的内涵与力量。

本期小编带大家一同回顾“文化名家进附校”第十场、第十场和第十场活动。

“文化名家进附校”系列活动第十场:

勇老师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名家进附校”系列活动第十三场讲座在北京市三帆中学以线上腾讯会议的方式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勇老师为线上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讲座活动。北京市三帆中学的广大师生通过收看腾讯会议实时转播画面的方式聆听了赵老师的精彩讲座。在参会师生的热切期盼下,赵勇老师题为《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精彩讲座正式开讲。  

【北师大赵勇教授】

赵老师以三个关键词解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是英雄。赵老师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英雄的小说,更是一部不平常的展现英雄成长的小说。对于保尔这一英雄形象,小说细致展现了他的成长历程,展现出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蜕变。英雄的成长需要领路人,保尔的引路人便是朱赫来,他将保尔引领上了革命的道路。英雄的成长还需要经受各种磨难与考验。在历经各阶段的考验时,保尔展现出了不同的缺点。但是,在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的同时,保尔的境界也步步提高,最终战胜了自身一个个弱点,成长成为英雄。

第二是爱情。在英雄成长主线下,爱情也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条重要线索。赵老师认为,在保尔的三段爱情经历中,与冬妮的爱情故事最为动人。他们两人出身差距悬殊,但因偶然因素与共同爱好走到了一起。曾经,保尔与冬妮无话不谈,但两人的感情在保尔参加革命之后发生了变化。赵老师对保尔与冬妮娅多年后的再次见面所说的“酸臭”“粗鲁”两个词语很感兴趣,认为这两个词汇体现出保尔与冬妮的情感彻底破裂。

第三是革命。革命是20世纪的关键词之一。赵老师认为,保尔的所作所为必须放在革命的大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在革命的历史语境下,党性与阶级性高于人性,唯有理解这一点,才能够真正理解保尔的奋斗与激情——即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讲座最后,赵老师引用鲁迅先生杂文中“有缺陷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最终是苍蝇”一语结,在回扣本场讲座主题的同时引发参会者无限的思考。在与会师生对经典名著的品味中,本场讲座活动圆满结束。









【活动剪影】

“文化名家进附校”系列活动第十场:

听张莉老师讲《骆驼祥子》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名家进附校”系列活动第十四场讲座以线上形式举行,北京市西城区德胜中学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参与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著名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专家张莉老师,为线上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引人思考的讲座活动。在参会师生的热切期盼下,张莉老师题为一个人力车夫的“怕”与“爱”——关于<骆驼祥子>》的精彩讲座正式开讲。



【北师大张莉教授】

张老师指出,要深入了解一部作品,离不开了解创作这部作品的作者。张老师引导德胜中学同学回顾了老舍基本信息与生平创作,并特别指出,老舍作为以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其语言风格特别值得关注。透过老舍笔下的语言,读者能够领略北京城过去的面貌与风采。

在对作者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德胜中学的同学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正式走进了子的“怕”。张莉老师强调,子的“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物心理的变化恰恰体现出小说家深厚的创作功力。子的“怕”既有时代社会的因素,同时也是自身性格使然。读《骆驼祥子》,不能将这种“怕”简单化。

除了“怕”,小说中的子也有着许多“爱”。子无疑只是北京这座大城中一个最为普通的人,但老舍先生却将他的爱写得丰满生动。张老师指出,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即引导读者与作品中人物共情,同时悲悯生活中最平凡的个体。张莉老师给出了子的四种“爱”供学生思考,即爱钱、爱福子、爱北京城与爱自己。





【张莉老师讲祥子的“怕”与“爱”】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争相向张老师分享阅读心得,请教阅读问题。最后,张莉老师再次强调,阅读小说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活动,对小说的解读并不存在至上的权威与永恒的答案。面对《骆驼祥子》,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打开方式,都有自己感受子这一人力车夫“怕”与“爱”的途径。在大家的思索回味中,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文化名家进附校”系列活动第十场:

卜师霞老师讲《论语·学而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名家进附校”系列活动第十五场讲座以线上形式举行,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参与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卜师霞老师,为线上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引人入胜的精彩讲座,为大家解读《论语·学而》讲解孔子的治学思想



【北师大卜师霞教授】

讲座伊始,卜师霞老师首先就本场讲座的目的与参会师生们共同思考。卜老师认为,在《论语》这一经典进入北京高考必考内容的背景下,同学们线上学习《学而》篇固然对备考有帮助,但同学们阅读经典绝不能仅仅从考试功利的角度进行考量。经典文献体现着中华文明下的语言文字的早期样态,承载着中华文明以贯之精神内核。同学们品读经典,最重要的是对祖国语言文字加强认同,对经典文献产生情感。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从《学而》篇当中感受到经典文献的魅力,卜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即“古人学习什么”“古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和“‘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

逐句讲解深入走进《论语·学而》篇之后,卜老师还教导大家,在阅读经典的过程当中应采用“经典互注”的方法,即利用不同的经典相互补充与映证。从不同文献中,我们可以读出孔子在传播道义方面所处过的“穷厄”环境,但依然坚守独立的精神世界。“经典互注”法与“分析层次法”“关键词分析法”一道,为同学们自主进一步阅读经典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卜师霞老师讲解学而篇

讲座之后,卜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互动与交流。王若熙同学、吴宇含同学和何凯东同学就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的不解与困惑和卜老师进行了交流。最后在卜老师对二附中同学们的寄语与同学们的感谢中,本场讲座活动圆满结束。

“文化名家进附校”活动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名家进附校”系列活动是由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发起、文学院承办,联合北师大直属附校及集团校、北师大直属附校学科教研共同体共同举办的示范性文化浸润项目,致力打造高等教育深度参与基础教育的试验田,服务北师大教育特色品牌建设,构筑北师大附属基础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高地。

“文化名家进附校”系列活动共分为四期,主题分别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学”“中国与世界”“教育与成长”,众多名师、教授走进北师大附属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与中小学师生面对面交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青少年视野胸襟,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素材来源北京市三帆中学德胜中学北师大二附中北师大人文课)